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廉政网评 > 正文

“红色情结”伴我人生路

作者:邓小鹏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3日 16:28字体大小:

“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有信念的灯塔,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华为副董事长孟晚舟被加拿大非法拘禁回国下飞机的一段讲话,让人心潮澎湃,身为中华儿女,我为这“红色情结”骄傲而自豪,因为生于盛世中华,一直以来,我都被浓厚的“红色情结”所萦绕。

我有一个值得纪念的生日---9月2日,1945年这一天,践踏华夏土地欺侮中国人民十余载的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这一天中国人民终于不再蒙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这一天,也是学校例行开学典礼的日子,我们列队站立在操场上,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然后在庄严的《义勇军进行曲》里肃立敬礼,听老师讲革命先辈感人的事迹,接受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每当老师说到我们的国旗、党旗、团旗、队旗、红领巾都是烈士的献血染成的,我们要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祖国,我都会不由自主抚摸胸前的红领巾和团徽,心中涌起对革命先辈的无限缅怀。这一天,我曾上台接受学校颁发的“红花少年”、“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干部”等表彰奖励,也曾作为优秀学生代表上台表态发言。因为从小就在这样的教育熏陶下成长,7岁我便顺利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14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21岁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回想这一路历程,不得不说“红色情结”一路相伴。十几年后的这一天,儿子又作为学校旗手肃穆地护旗、升旗,接受表彰奖励,我欣慰地想这份“红色情结”终于开始传承生根。

小时候,我是父母姐姐们的小跟班,跟在做家务的母亲身后,她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一条大河波浪宽”时,我则俏皮地为之伴舞,父亲写毛笔字时,我在一旁半猜半读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父亲耐心地教读说这是毛主席的诗词,并教育我以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发扬红军不怕吃苦坚韧不拔的精神,姐姐领我去看电影《闪闪的红星》,当潘冬子挨打时,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恨不得冲进屏幕为他报仇。我们小朋友在一起玩打仗游戏时,最爱模仿《鸡毛信》、《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小英雄雨来》等书籍里的场景,相互争抢正面角色,嘴里还不停地喊:“大刀向鬼子砍去”,有时还会陷入忘我的境界,引出小朋友之间头破血流的突发事件,因为这样,新华书店、图书馆也成为我们最爱扎堆的地方,曾经我和小姐姐争抢看《红岩》不小心碰坏过图书馆的玻璃橱窗,为此父亲还付出过双倍罚金......

兴许受电影电视剧里红军、共产党藏匿在山崖、坟地、丛林里的情节影响,小伙伴们聚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议论,那些环绕县城的青山是否有红军洞、将军墓,是否有红军走过的足迹,还曾偷偷地合计去爬县城的天井梁寻找,记得经常在绿野仙踪般的山野里玩的满身泥污,才想起回家吃饭,然后一个个灰头土脸地集体跪搓衣板、挨鸡毛掸子,那时的我们总以脸上身上的伤痕为荣,臆想着我们就是日本鬼子、国民党反动派眼中顽冥不化的坚强的红军战士、共产党员......上学后,听老师讲“血染东江口”的故事,我终于对宁陕的红色革命历史有了初步了解,才知悉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红七十四师、红二十五军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其中三烈士之一敬爱的毛主席的侄儿毛楚雄牺牲时才19岁,张文津、吴祖贻、毛楚雄三烈士为揭穿国民党反动派欺世盗名的丑恶嘴脸,慷慨赴国难,他们长眠在江口回族镇,留下血染东江口的悲壮故事,因为他们,我心中那“红色情结”便越发浓烈起来。

作为土生土长的宁陕人,每当望着小城逶迤的青山,就会想起那些为了国家民族利益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仁人志士,想着他们脚步踏过的宁陕红色革命遗迹,也曾在梦里无数次与他们相约,直到后来真的驻足在江口三烈士纪念碑和丰富猴子坪苏维埃政府前,我才真正领略到红色的魅力,那就是信仰的力量。第一次瞻仰江口三烈士纪念碑时,彼时的我还是一名刚刚小学毕业的少先队员,夏日的黄昏,带着几分好奇与景仰,我在姐姐的带领下爬上那面高高的山岗,那时候的陵园极为简陋,没有修葺整洁的台阶汉白玉栏杆,没有相关的纪念碑简介,只有高高耸立在几棵松柏间的三烈士纪念碑,四处一片静寂,只听得夜虫鸣叫和鸟儿的婉唱,微微地风吹过,树丛摇晃,发出一阵阵“窸窸窣窣”的声响,若是在平常,我一定会害怕地依偎着姐姐,但那时心中却涌满对烈士无限的崇敬之情,我们采了野花扎成束进献给烈士,然后默默地哀悼,直至夜色渐深才恋恋不舍地离开,那时的我从没想过以后这里会成为知名的党性教育基地。

二十多年以后,因为参加单位机关党支部的主题党日活动,我又来到这里,抑制住激动,和同事们一道沿着新修的水泥台阶一路向上,攀上建设一新的陵园,看着从县城四处迁移过来的烈士墓群,还有增设的陈列室、展览室,心不禁一阵阵感动,这些红色的名字,此刻正在心底一遍遍翻腾,我用眼眸抚摸那段历史,在百转千回之中和故去的他们时光对话。陵园后,一辆载人摩托沿弯弯曲曲的山路蜿蜒向上,好奇惊讶之间,镇上的干部说这是新修的一条村级连户路,没通路前山民都是绕行几十里山路到镇上采购、卖山货,如今家家户户都可以开着货车出入,一辈子没出过沟的老人因这路坐上汽车旅游、享受免费医疗服务,听着镇干部的讲述,俯瞰山下的江口回族镇,青山绿水间,小镇楼房鳞次栉比,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再看烈士们长眠的这一片山野,我想这盛世年华一定就是当年烈士们为之追随的梦想,二十多年前我是一名少先队员,二十多年后我已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我想对长眠在此的英雄们说:“我将永远秉承初心,坚守着这永远的“红色情结”。

遇见丰富猴子坪苏维埃政府是在秋日的午后,彼时,我正在下乡工作中。当驻足在碧绿菜畦围裹的一处院落时,同行的夏书记说这就是当年猴子坪乡苏维埃政府旧址,还说直到五六十年代“猴子坪苏维埃政府”几个大字仍依稀可辨。这就是乡间最为普通的白墙黑瓦的平房,很多年了,时光的沙尘已抹去了当年的痕迹,附近的乡亲告诉我们,现在这里已成为村民的房屋,听年长的老人说以前是庙,后来建了苏维埃政府,原来好大一片房屋都被国民党烧了……看着房屋背后裸露的老式的大块墙砖,上面依稀有烟熏火燎的黑色,远远看去仿佛一幅久远的图画,像极了当年那方红色政权领导下的轰轰烈烈地战斗长卷:1935年12月,由鄂豫陕特委领导下辖丰富、沙洛两个乡七个自然村的苏维埃政府在乡龙王庙建成,副主席汪本善领导北沟农民群众在宁陕、镇安、柞水等县进行抗捐、抗税、打富济贫活动,后被编入红七十四师,1936年初,红七十四师在此建立联络站,接待过往红军,安排救治伤病员,侦察敌情、支援前线,中共鄂豫陕特委书记郑位三、红七十四师师长陈先瑞、参谋长方升普、政治部主任曾焜等领导人,曾先后多次在此居住、开会、休整、隐蔽,由于这一方土地的红色政权在当时影响颇广,因此遭到国民党部队多次“围剿”,房屋被烧,政府主席毛老幺等10余名干部和群众先后被杀害,于是1936年12月,中共鄂豫陕特委离开宁陕,苏维埃政府停止活动......突然想这或许就是中国共产党恒久不息的魅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这一段红色的历史如今读来仍是那么引人入深,为之感慨。

回想这一路的红色邂逅,江口三烈士纪念碑、猴子坪苏维埃政府都留下了革命先辈的热血和足迹,时光流逝,时至今日那义正言辞的揭露反动派嘴脸的怒喝,慷慨激昂的“抗捐抗税”口号声,军民团结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等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仿佛还在耳边回响,想当年的他们衣不蔽体,吃糠咽菜,打赤脚穿草鞋,却怀揣振兴中华的梦想,如今的我们虽在小县城里生活,但是物质和精神生活极为丰富,无论县城还是乡村都是高楼林立,交通通讯便捷通达,商场超市人来人往,大街上到处都是穿戴时尚的人们,人们安闲地散步,跳广场舞、打球、下棋,夜晚的小城如梦如幻,霓虹闪烁,河堤斑斓的,醉人心脾的公园,文化广场滚动播放着精彩视频,五郎关城楼丝竹琴音不断,乡村繁荣的产业园伴着乡村游如火如荼……这一切都是他们和我们当年所不能想象的,感恩当年的他们付出热血,付出牺牲,用他们的付出换来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感谢生命里的遇见,让我能够跨越时空与他们对话,用他们的事迹滋养心灵,让红色情结生生不息,此刻我想他们一定在遥远的天际,满含笑容地远远观望,看盛世之下的国泰民安,百姓富足......

窗外依然是绵延的青山,层层叠叠,让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我想说的是“如果生命的历程里,必须要有所坚守,那就是‘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也是“红色情结”的最终落脚点,让“红色情结”伴我远行,让“红色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