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记事起,父亲最爱讲起的就是爷爷在老家建学校的事,父亲说那时候爷爷除了教授《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书法等古书外,还聘请了留洋学生教数学、物理、化学、绘画、英语等,父亲、姑姑就是爷爷的学生,爷爷一向以严厉著称,父亲就因为背不出课文而挨了爷爷不少教鞭,因此,我家的书香氛围应该算是自小就有的。
父亲城固师范毕业,母亲洋县教会女中毕业,两人旗鼓相当的文化水平,让幼年的我们耳濡目染书卷墨香。记得小时候,母亲领着我做家务时,嘴里最爱念叨就是《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唐诗三百首》,饭桌上不小心洒了饭粒,她就一边敲桌子一边念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直到我们羞红着脸捡起掉落的饭粒塞进嘴里作罢,年幼的我因为想不出作业答案沮丧放弃时,母亲就用“李白铁棒磨成针”的故事激励我,考试名列前茅沾沾自喜时,父亲就用“胜不骄,败不馁,满招损,谦受益”来说教,作业没写完就出去疯玩,父母并没有用那个年代惯常的棍棒教育,只是罚我一遍遍背诵《三字经》里的“昔孟母择邻处”的章节,并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业精于勤荒于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书写出来压在玻璃板下,让我们经过时便可以看见。大杂院里,常有邻家的孩子因为小偷小摸被人家追上门,每到此时母亲就拿起缝衣针对我们讲“小时偷针,大了偷金”之类的话语,而父亲则在一旁说“饿死不能偷,穷死不能抢”,我们便在父母潜移默化的教育下,规规矩矩上学接受教育,相继顺利考入中专、大学,招工招干,成为大杂院里津津乐道的出息的五朵金花。
小时候,家里人口多,父母虽为了生计而奔忙,却从没有在读书上为难我们,那时我们家是大院里少有的书报丰富的人家。在我能半猜半读小人书时,我就开始悄悄攀爬柜子,翻找家里的藏书,诸如《岳飞传》、《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保卫延安》、《四世同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当家里的书被翻阅完以后,父亲就给我们在县图书馆办理了借书证、阅览证,一有时间,我们就到图书馆借书,记得因为争抢图书,我和姐姐还撞坏了图书馆的玻璃,父亲还为此掏了双倍的赔偿金,但这依然没有阻止我们对图书的热爱,我在如饥似渴的阅读中,看完了《青春之歌》、《红岩》、《红日》、《红旗谱》、《林海雪原》、《苦菜花》等书籍,因为这份对图书的热爱,让幼小的我也树立了当一名作家的梦想,虽然如今的我没能如愿成为专职的作家,却常有诗歌、散文、杂文、通讯之类的文学作品刊登在网络报刊,有多篇征文在中省市县获奖,而那份源于阅读的爱好却也得以传承影响着我的孩子。
童年的记忆里,父亲对于我们姊妹询问的学习方面的问题总是不厌其烦的,当我们指着书里的内容询问父亲,他总会由简到繁的引申讲述,甚至还会翻出中国地图、世界地图给我们讲解,为了让姐姐们明白阿基米德的浮力定理,他用罐头瓶装水和绳子拴着钥匙做示范,简陋的设备让大杂院里的老师也佩服不已,而他为我们手工制作的蝴蝶标本展示盒也被老师纳入收藏。在父亲绘声绘色的讲述里我知道了各种年节的来历,对联的平仄,尤其对端午节记忆犹新。父亲说端午节就是人们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因为他主张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抵制侵略而遭受权贵的排挤,甘愿用自己的献身换取昏君的清醒,为百姓带来福祉,因此粽子就是因他投入汨罗江中而衍生出来的,我至今仍然记得父亲声情并茂地朗诵屈原的《离骚》,其中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直是我最喜爱的至理名言。
从小学到中学,父亲为我们姊妹订购了不少书报,如《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小学生学习报》、《校园文学》、《语文报》、《中学生报》、《半月谈》、《射雕英雄传》、《苦儿流浪记》、《城南旧事》、《林家铺子》、《四世同堂》、《辞海》等,每每捧着这些书报翻阅时,邻居的孩子们总会将羡慕的目光投向我们,虽然那时邻居的孩子有面包蛋糕汽水的吃喝,我们只有母亲做的发面饼、玉米发糕这些简单的吃食,可精神食粮的富足却是其他的家庭无法比拟的。父母的教育从书本里延伸到日常待人接物、扶贫济困里,那时候,虽然家境不甚富裕,但对待上门客人的礼数却从未减省过,泡茶留饭,送吃送喝,即使简便的一碗面条,半旧的草帽、皮带,父母总是那样慷慨大方地给予,这种给予还延伸至来家里卖木柴的,糊席棚顶的,甚至要饭的乞丐,父母常说:“出门在外的人不容易,能帮衬一把既是为行善,也是帮自己,谁能保证没有落难的时候。”正是这样的教育,才让我们不断从阅读过的书籍中获知孝顺、谦让、团结友善的中华传统美德,而这些也成为我们日后教育孩子不可或缺的文化滋养。
很多年过去,父母的教育从通俗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到经典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教育我们勤俭节约。印象里每到周末,头天夜里姐姐们忙着做作业,母亲则烙一大摞面饼或是蒸几笼馒头,清晨父母就带着姐姐们到白云山砍柴,直到黄昏才回家,满身的衣服都沾满泥土草渍,挂出破口,而脸上身上的皮肤则是伤痕累累。即便这样,父母还会熬夜为我们打点周一上课的衣装,印象里,总是在一觉醒来时还会看着父母在深夜里为我们浆洗衣物鞋袜,灶间昏黄的灯火里,他们忙碌的身影就那样一点点幻化为记忆里温暖的章节。父母的勤劳一直延续到我参加工作以后,家附近的空地成为他们闲适的乐园,开荒种地,栽植果树,每到收获季节,我们姊妹回家总会满载而归,每每陪父亲在地里收获时,他就会借题发挥,嘱咐我们认真工作,要多向同事请教,就用自己的言行感染教育着我们,陪伴我们的人生路。如今,父亲已去世多年,但那些潜移默化的教育却像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大书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也把这大书一点点读给我们的孩子。
时光如梭,如今,我的孩子也已成长为十五六岁的需要仰视的少年。每当看着学校老师发送的班级动态,身为班长、体育委员的他有条不紊地组织班会,认真细致帮老师操劳班级事务,和同学一道代表学校参加足球联赛斩获冠军,慷慨激昂地带领全年级同学宣誓,背着受伤的同学去医院检查,我的内心就会无比欣慰,想很多年前,带着蹒跚学步的他逛街,他挣脱我们的双手扑向地上的易拉罐,在我们诧异的目光里举起空易拉罐地扔进垃圾桶,牵着我们的手倔强地让我们给残疾的乞讨人员捐款,踮着脚往捐款箱里塞准备买冰激凌的零钱,幼儿园联欢会上落落大方的主持人风采,大人似的告诉我如何用白醋洗净果汁弄脏的衣物,在大米里放上花椒防生虫,郑重其事地介绍自己买回的虫眼青菜,彬彬有礼地招呼长辈,极富责任感地把邻居家的小孩安全送到家,陪我买菜、逛商场,外出旅游时,夺过我手中的大包小包,男子汉样的冲在前面,在我生病时端水喂药,做饭洗衣......一幕幕,常让我觉得家庭教育就是一本永远都无法读完的大书, 而对孩子的教育何尝不是通过阅读来开始的。
记得孩子小时候,我们无论在县城游逛还是出行游玩,最爱去的地方就是书店,小小的他学我们的样子,静静地依靠书架席地而坐,翻阅《地道战》、《闪闪的红星》、《永不消逝的电波》、《地雷战》、《鸡毛信》等连环画,离开时他总会万般不舍地说“妈妈,要是能把这样的书店搬到我们家该有多好呀!”看着孩子可怜巴巴的样子,我就想起了当年在父亲的带领下穿梭于省城的书店,那时看着琳琅满目的图书也是如此的模样,时光流转,父亲已离开了好多年,但他的嘱咐却深深印在心底,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如果热爱就要坚持下去。因为这份热爱,我和孩子共同坚持着,从抱着他教读到相偎读书,从抢着读书到各自为阵,但只要是好书我们都会相互分享。孩子喜欢军事与航空类书籍,从小学开始,他不止一次在作文里写到,将来一定要当一名特种飞行员,驾驶最先进的歼击机翱翔在祖国的边界,为祖国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刚开始,我为他有这样的梦想不以为然,直到前不久我与他交谈获知那份梦想一直没曾改变时,才百感交集阅读给予孩子的坚强激励,而这种激励正是从父母教育传承至今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我想这或许就是阅读的魅力与内涵,是它搭建了梦想的桥梁,让我们在一场场读书的盛宴里,品味到“书中自有黄金屋”,品味到生命之中的大爱,它就是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启航船。
窗外已是草木丰沛蝉鸣鸟唱的夏天,这是茂盛的生长季节,我期待着,夏天过后,会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让我们撑起阅读的风帆,让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阅读的引领下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