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廉政网评 > 正文

不求虚名浮誉 唯守清正本心——品《墨梅》悟清廉

作者:陈诚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3日 16:11字体大小: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代诗人王冕在《墨梅》中借梅自喻,以淡墨写就清姿,诗句之间流淌着一份不慕虚名、清正高洁的精神追求。这几百年前的诗句,至今依然熠熠生辉,不仅道出了艺术创作的真谛,更映照出为官从政者应当秉持的清廉自守之道。它提醒我们,拒绝浮华、坚守正气,不是一句空谈,而是一种需要付诸实践的政治品格。

 “不要人夸颜色好”意味着拒绝迎合表面,专注内在修养与实干精神,其本质是务实作风的体现。从通报的典型案例来看,个别领导干部将上级注意力置于群众满意率之上,大搞形象工程,导致地方债台高筑,正是政绩观扭曲、功利主义泛滥的写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扎根太行山三十五载的“农民教授”李保国,他不求掌声与光环,以科技染绿荒山、助农脱贫,最终收获山乡巨变和百姓赞誉。这种专注实干、不务虚功的精神,正是“不要人夸颜色好”的生动诠释,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党员干部应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把心思和精力投入到民生实事、发展要务中去,用实实在在的成果说话,让每一项工作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只留清气”,则强调慎独守廉,筑牢思想防线,是干部修身正己的内在要求。“清气”,是清廉正直之气,是无论顺逆始终如一的信仰本色,是贯穿于工作生活点滴的持久坚守。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在梁家河插队,即便条件艰苦,仍坚持读书学习、严于律己,在艰苦环境中涵养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清廉自守的品格。这种严于律己、勤于修身的品格,对今天的党员干部而言,更具启示意义。我们应常怀“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觉,时常检视自己的思想言行,培养健康生活情趣,远离低级趣味,多读书学习以深化理论武装,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在淡泊宁静中涵养内在,使清廉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清气满乾坤”,意味着清正之气不应止于独善其身,更应延展至家庭、单位乃至整个社会,实现更广泛的影响与引领。于个人层面,党员干部要做家风建设的表率,严格约束身边人,把廉洁要求融入日常生活工作之中,以身作则,带动身边人共同守廉。于组织层面,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廉政档案、完善抓早抓小机制、常态开展谈心谈话等方式,织密监督之网,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另一方面,要用好制度约束,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让党员干部习惯在约束的环境下工作生活。例如,浙江推行的“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平台,正是通过科技赋能监督,实现全程可追溯、风险早预警,是推动廉洁治理常态化、长效化的有益探索。唯有个人自觉与制度保障同向发力,方能汇聚充盈天地的浩然清气。

 王冕笔下那一树墨梅,清气盈怀、不求艳羡,却真正流芳于世。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也自当以“不要人夸颜色好”的务实谦逊,以“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清醒坚定,书写新时代履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