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敬(16391712),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陈廷敬原名陈敬,21岁中了进士,因为一起科考的还有一个人与他同名,所以朝廷给他加了一个“廷”字,改为廷敬。陈廷敬先后担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陈廷敬能为官五十多年善始善终,最主要原因是他为人自律。人治为主的封建时代,法律和制度约束力很不强,官员的自律就显得非常重要,陈廷敬参贪官,举廉吏,公直任事,不计私利。
爬梳积弊,钱法一清。康熙二十三年,陈廷敬被调任为吏部右侍郎,管理户部钱法。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陈廷敬爬梳积弊,认为自古所铸钱币,时轻时重,过不上多长时间就又要重新改铸。老百姓最为不便的主要是钱价,在过去,一两白银可兑铜钱一千,但是由于私商熔化铜钱为铜,私铸钱币,从中渔利,现今一两白银仅兑九百铜钱。他提出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不再增加钱币的重量使得私铸之风不禁自绝。同时他还提出减轻产铜之地税收,让百姓也来开采,开采的人多了,铜的产量自然就会增加。随着铜的增加,铜钱价值也自然会日趋稳定,从而使得钱法一清。
格循法制,整治贪污。康熙二十三年,陈廷敬升任左都御史。当时清廷内不少官员受贿,腐化之风十分严重。陈廷敬深切痛恨,他认为贪廉是做一个合格官员的关键。然而奢俭这两者,又是造成贪廉的根由。要使官员清廉,就先要使他们养成节俭的品质。古时候,从衣冠、车马到服饰器用,办理婚丧大事,都要‘贱不得俞贵,小不得加大’。现在由于奢侈之风未除,以至贫穷的人办事节俭反受讥笑,富有的人铺张而无人反对,使得大家竞相奢侈,成为一种风气。陈廷敬之所以敢于担当,都因那句老百姓常说的俗话:打铁必须自身硬。他在治理腐败的同时,干净到有道德洁癖的程度,所以在反腐方面才大有作为。
王跃文曾这样赞扬他: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当下,我们干部队伍就是需要向陈廷敬一般的宅心仁厚、精明强干、从善如流、不乏铁腕的清廉干部,通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了家国梦想而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清风宁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