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廉政网评 > 正文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人人有责

作者:苏莉 开银 晓雅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23日 08:27字体大小:

中国5000年悠久历史,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创新、发展不断升华,书写着文明进步和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创造出跨越时空、最具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大力弘扬优良传统文化,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传承优良家风,涵养道德修养是个人健康成长,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构建和谐家庭的有力保障。

“道德如水,润物无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和形成的第一站,是梦想启航的地方。诚信,是为人之本,立人之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至国家,小至家庭,能以诚实守信方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大力支持。秦朝的季布,为人诚实守信,于是有美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此后,便有“一诺千金”之词。现今社会,诚信的缺失困扰着世界和平发展,诚信的呼唤遍及社会各个角落。小看校园,学生不诚信现象时有发,如考核作弊、借贷不还、欺骗家长和老师等等,败坏的是校风,妨碍了教学管理与教学秩序的形成,最终扭曲的是学生的心灵,诱发的是道德的坠落与变质;“狼来了”故事众人皆知。诚是心灵、理性和情感、意志的内在合一,是自我身心的统一。若不以诚信来武装和充实自我,又怎能真正完善和进一步发展。

诚信是美丽的,它带给我们的是力量和温暖。坚持弘扬诚信友善,勤俭节约优良品德是筑牢社会清风正气的基础,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传承诚信、友善美德,涵养勤俭家风需要代代相传。据史书记载,汉文帝刘恒在位时“履不藉以视朝”,穿草鞋上朝办公,且二十三年里没有盖宫殿,没有修园林,没有增添车辆仪仗,死前,安排节俭丧事。晚清名臣,曾国藩践行俭朴之良风,后代秉承勤劳、俭朴、孝悌的家风,无论是读书、为官都有所成。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有些党员干部忽略情操,忘记家训,个人方向迷失,道德出现滑坡,对“勤俭”二字充耳不闻,加之,社会缺失,部分家庭、学校教育“缺位”,便让家风压了箱底,蒙上了污垢和灰尘。因此,作为党员干部要高度认识,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不止步的重要性,通过重温古训家风,让廉洁修身,涵养家风成为社会、家庭的“主旋律”、成为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廉洁做人做事的“强心剂”“定心针”。

时代在变,历史在发展,“诚信”“勤俭”美德仍需传递、传承。

(责任编辑:清风宁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