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秋色浸润着宁陕的山川。2025年10月29日,我怀着双重身份的认同——既是县纪委监委的工作人员,也是县延安精神研究会的一员,我怀着双重身份的认同——既是县纪委监委的一名纪检监察干部,也是县延安精神研究会的一员,步入县委党校报告厅,赴一场“红色宁陕”的精神之约。
“这盛世如你所愿”,当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响彻全场,当屏幕上闪现出小红军与“我”的穿越对话,我的思绪便如挣脱了时间的缰绳,瞬间驰骋回往昔。从十八岁那年怀揣理想踏入县团委,到在县委办公室的历练,再到如今奋战在纪委监委的办案一线,近三十年的工作生涯与二十多年的党龄,为这一刻的“聆听”沉淀了深沉的感悟。
舞台灯光如聚光灯般亮起,一位位讲述者用声音与情感,为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唤醒了一段段沉睡的宁陕红色记忆。作为延安精神研究会的会员,我仿佛能触摸到那些峥嵘岁月的脉搏。故事中蕴含的家国情怀,让我聆听的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在秦岭深处寻找延安精神的宁陕印记。《秦岭忠魂——少年毛楚雄的宁陕绝唱》让我看到,延安时期那种为理想而献身的坚定信念,如何在一位少年身上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芒。《宋登贤的信仰之路》则深刻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那是一种在贫瘠土地上也能开出希望之花的力量。当《致何振亚将军书》的字句在厅内回响,我想到的正是延安精神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一灵魂所在。这些故事共同回答了“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根本命题。
思绪的翅膀由此延伸,跨越时空。一周前,我刚刚踏上韶山、井冈山与长沙的红色土地,那一幕幕鲜活而震撼的场景仍在眼前:革命先辈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以红米饭、南瓜汤果腹,于茅草屋、山洞中栖身,心中却燃烧着振兴中华的熊熊烈火。而今天,当故事带我“走”到江口烈士纪念碑下、丰富苏维埃政府旧址前,英雄们义正言辞的呐喊、“抗捐抗税”的慷慨口号,军民团结抗击反动派的革命浪潮,仿佛就在耳边回响,触手可及。
回望当年,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却怀揣着民族复兴的宏愿。反观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与精神极大丰富的时代,无论县城还是乡村,皆是高楼林立、霓虹闪烁,人们安享着散步、健身、文化娱乐的闲暇时光。这一切,是他们当年无法想象的盛景。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为工作生活中的些许烦忧而抱怨呢?
节目中,《血洒秦岭的和平使者》与《秦岭深处的鱼水情深》尤为触动我心。它们如同一面镜子,生动映照出“密切联系群众”这一延安精神的本质。这让我深刻反思:在我们的纪检监察工作中,是否也时刻保持着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查处的每一个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正是为了修复和巩固这份珍贵的“鱼水情深”,让党的根基在人民心中扎得更深、更牢。
今天的聆听,是一次深刻的灵魂洗礼,更是一场触及灵魂的对标与反思。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当下,我们是党的忠诚卫士,必须经受住复杂局面的考验。延安精神中的“实事求是”,如同一把标尺,要求我们在监督执纪问责中务必秉承客观公正的原则,将人民的利益置于心中最高位置。当我们为突破案件而彻夜不眠,当我们在人情与纪法的十字路口坚守原则时,支撑我们的,正是这种早已融入血脉的忠诚、干净与担当。这,又何尝不是新时代对延安精神最生动的践行与传承?
感恩革命先烈们的热血与牺牲,换来了我们今日的岁月静好。感谢这次生命中的遇见,让我能跨越时空与他们对话,用他们的事迹滋养心灵,让红色的情结在血脉中生生不息。此刻,我仿佛看到他们在历史的天际线上,满含欣慰的笑容,注视着这片他们曾为之奋斗的土地,见证着盛世之下的国泰民安、百姓富足。
从青涩的共青团干部到如今的纪检老兵,岗位在变,但党员的初心从未褪色。这次故事会于我而言,是一堂鲜活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它让我从宁陕这片土地上具体的、可感的红色史诗中,真切地见证了伟大的革命力量,也再次印证了延安精神那穿越时空的魅力与时代价值。故事会虽已落幕,但精神的火炬已然在心中点得更亮。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我将把从红色故事中汲取的信仰力量和研究延安精神的思想成果,化为利剑与坚盾,全部融入到正风肃纪反腐的战斗中,忠实履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天职,迎着风雨,无畏前行。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以延安精神为灯塔,照亮新时代的纪检征程。我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红色的血脉从未断绝,它正由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的考卷上,奋力书写着无愧于先烈、无愧于人民的时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