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廉洁文化 > 廉政文学 > 正文

“老基层”思路明,手握“良方”战脱贫--记太山庙镇太山村驻村工作队队长袁万宏

作者:石 松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9日 10:06字体大小:

袁万宏,男,44岁,中共宁陕县太山庙镇委员会党委副书记,2016年,被选派到该镇第一大村-太山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到村任职以来,他恪尽职守、尽心尽力,秉承一名共产党人扎实肯干的优良作风,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带领全村干部群众,紧紧围绕驻村帮扶工作,理思路、制措施、搞建设、谋发展,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完成了一项项具有挑战性的脱贫任务,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如今的太山村正在袁万宏等一批优秀基层干部的领导、帮扶下,披荆斩棘,稳步发展。

强基当“固本”,“打胜仗”要有“好队伍”

“强基需固本”,这是袁万宏同志最能体会的道理,基层工作十几年,他深深感受到,只有好队伍才能“打胜仗”。所以,自他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以来,一直非常注重整合“四支队伍”力量。一方面,他结合太山村实际,组织开展“三强化三提高”活动(强化理论学习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服务效能、强化群众监督提高村务公开透明度),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另一方面,他从强化驻村帮扶工作队日常管理入手,严格落实市、县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考核办法,落实驻村到岗、考勤签到等各项制度,用纪律保障促进组织顺利运转。通过不断落实严明纪律、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完善制度等措施,有效的激发了“四支队伍”干事热情,各项帮扶工作得以有序开展。同时,袁万宏队长还非常重视“四支队伍”日常学习培训工作,除织组干部队伍定期参加远程教育、召开专题业务培训会外,他还经常想方设法联系、协调涉农领域专家到村授课、开展技术指导。在袁万宏队长的重视下,太山村近两年来累计召开各类干部培训会30余次,观看远程教育片50余片。通过加强对涉农领域知识及脱贫攻坚政策的学习,镇村干部的帮扶理论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驻村队伍工作效率也得到有效提高。

发展当“强基”,“好身手”还需“好平台”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水、电、路、房等基础条件简陋是制约太山村整体发展的最大瓶颈,也是实现该村整村脱贫的最大短板。作为驻村工作队队长,袁万宏同志当然最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帮扶工作开展以来,他一直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作为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袁万宏队长不知道来来回回跑了多少趟县城,通过不断协调上级相关部门,争取到位各类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用于改善村级平台环境,有效破解了群众生产、生活基础条件设施薄弱的难题。

以前的太山村街道一到傍晚便漆黑一片,村民晚间出行十分不便,加上这段老街村民相对密集,夜间事故频发。袁万宏队长设身处地,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协调,为太山村老街申请亮化工程项目。在他和全村干部的努力下,项目最终顺利得到审批,首批35盏路灯坐落太山村老街,使得该路段的夜晚从此不再黑暗,群众的出行也变得更加方便、安全。像这样在袁万宏队长和全村驻村工作队共同争取、协调落地的惠民工程还有很多。两年来,太山村累计新建农田灌溉偃渠6条3200米;新建饮水工程8处,维修一处;新建便民桥2座,维修10座;新建公厕、文化广场、集镇安置点各一处...

前不久,在袁万宏队长的组织下,驻村工作队为全村在册贫困户举行了集体搬迁入住仪式,首批31户贫困群众兴高采烈的搬进了新家。为了迎接这一天的到来,作为队长的袁万宏不知道操了多少心,期待了多少个日夜。

在袁万宏同志的带领下,如今的太山村已破除了基础设施条件差的历史魔咒,水、路、电、住房等“基础平台”的保障让这里的群众可以安心的在产业发展上“大显身手”,这也让全村贫困群众坚定了摆脱脱贫的信心。

致富当“发展”,“钱袋子”得有“好路子”

在袁万宏队长眼里,没有村级主导产业就没有所谓的精准扶贫。针对过去太山村特色支柱产业薄弱这一实际,他把培育富民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采取引进社会力量帮扶、建立农民合作组织、破解产业发展融资难题等举措,帮助群众拓宽致富门路。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提高互助基金额度,带领驻村工作队走村入户,摸排情况,协调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众贷取互助资金,截至目前,全村互助资金累计贷取额达54.5万。同时,他鼓励全村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众累计贷取脱贫贷428.3余万用于发展产业,通过扎实落实金融扶贫措施,全村产业如雨后春笋,遍地发芽。

除鼓励群众发展个人产业外,袁万宏队长与全体驻村工作队员还不断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协调引进了艾班卓生物科技、隆源生态科技等一批当地企业,引导贫困户群众进入当地企业务工增收。同时,他还带领工作队,不断推进“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协调组建了宁陕县山水农庄、德洲种养殖、招群梅花鹿等一批专业农村合作社,引导贫困群众通过流转土地、人力、资金等方式入股分红,获得稳定收益。截止目前,通过进入当地企业务工、合作社入股分红等方式,已累计带动贫困户200余户,户均增收6000余元。在袁万宏队长的带领下,如今的太山村已经找到了发展增收的“好路子”,逐步形成了以林麝、梅花鹿养殖,有机杂粮、魔芋、黄花菜种植为特色,传统种养业为重点的产业格局。

发展当“明志”,“拔穷根”得树“好志气”

“扶贫先扶志”,袁万宏队长深知要让贫困群众真正甩掉贫困户的帽子,拔掉“穷根”,关键还得在思想上下功夫,充分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在思想上上树立正确的“贫困观、脱贫观”。近年来,在袁万宏同志的带领下,太山村大力推行“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制定“村规民约”,组织群众开展道德评议会,评优树模。他利用群众会、入户走访、印制宣传册、家规家训等多种方式,带领工作队员广泛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和脱贫典型事迹,不断开阔村民视野,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同时,他还结合“五星村”创建活动,

在全村范围内营造良好的创建舆论氛围,让全村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主动参与进来,不断树立良好民风、村风。

在袁万宏及全体驻村同志的帮扶下,太山村近年来涌现出了像邹德林、何兴才、宋宗召等一批脱贫标兵,也涌现出了像李发学、李道银等一批优秀道德模范,这些先进典型的出现,大力的感染了太山村村民,尤其是全体贫困群众,在这些先进典型的激励感召下,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得到有效激发,太山村也正逐渐建立起了新时代的良好民风。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扶贫攻坚的道路上,袁万宏队长利用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将难事化易,将要事做细。通过多方聚力,广泛施策,克服了一项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收获了令人可喜的工作成果。他常说:群众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作为“老党员”,又是“老基层”,理应作出表率,把工作做的更好!”(责任编辑:清风宁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