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廉洁文化 > 廉政文学 > 正文

从梁家河仰望星空

作者:吴越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03日 09:45字体大小:

梁家河很小,小得只能住得下百十户人;梁家河很大,大得能装得下整个世界——这是《梁家河》这本书给予我的最深刻感受。

或许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去一次梁家河——那座偏远贫瘠的陕北小村庄,就如绝壁上的岩松般坚韧、不屈、挺拔。或许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梁家河——它给予我们丰盈与充实、力量与激励。而最终,它让那些艰辛的日子变成最温暖的回忆,让那些微小的收获变成最宝贵的财富,让我们的未来坚定执着、无惧风雨。伟大的时代,孕育着伟大的梦想。梁家河,不仅是一个小山村,它是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

《梁家河》这本书记录了青年习近平的知青岁月。1969年,不满16岁的习近平已然伤痕累累——作为国务院副总理的父亲习仲勋被关在监狱,母亲整日受批斗,自己头上戴着“黑帮子弟”的帽子,当兵不被接受,而大学又停止了招生。成绩优异的少年,一腔热血还来不及迸发,生活的苦难和煎熬就已将他包围的水泄不通——这一年,他作为下乡知青,来到了梁家河。

1969年的梁家河,没有电,没有干净水源,没有柴火,没有粮食,没有公路,没有车,没有商店......这样的梁家河和从北京拎着两箱书的15岁的习近平相遇了。七年后,梁家河的面貌焕然一新,习近平也多了一重身份——黄土地的儿子。从15岁来到这个村子到22岁离开,七年时光,总书记把 人生最丰富的憧憬给了梁家河,把人生最充沛的激情给了梁家河,把人生最坚定的理想给了梁家河。

人生能有多少个这样的七年?当如今许多同龄少年还依偎在父母身边衣食无忧的时候,习近平正在梁家河努力应对跳蚤满屋、粮食稀缺、劳动繁重和前途渺茫的困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总书记曾说过“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在梁家河,那些走几十里山路为借一本书的经历,让他在逆境中汲取了强大的精神力量;那些冰冷彻骨的冬夜里秉烛苦读的时光,让他在贫瘠中积累了一生最宝贵的财富;那些和梁家河一起奋斗与成长的岁月,让他的艰难困苦中奏响了无悔的青春之歌。

在那孔简陋的窑洞里,习近平也曾经迷茫过、伤感过。一方小小的木格窗,也曾将他看到的那一片夜空隔绝成孤独的一颗星。七年脱胎换骨般的历练,使22岁的青年习近平透过一方小小的木格窗收获了一片璀璨的星空。

从一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到泱泱大国的掌舵人,其间是半个世纪脚踏实地的历练积累,是从未懈怠的艰苦奋斗,是不忘初心的勇往直前。曾经吃过的苦、走过的路、流过的汗或许会被时光淡化,但这些山山水水、沟沟壑壑永远烙印着的是青年习近平的坚韧不拔。

今天,生活在这个和平繁荣的时代,不用体验那样原始贫困的生活,是我们当代青年的幸运。但是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时期吃苦耐劳、永不言弃的精神,低调谦和、真诚朴实的品格,心怀天下、为国为民的远大理想,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能沉浸在祖国的关爱里,不能躲在父母的关怀中,我们要向总书记坚如磐石的人生信仰看齐,把牢思想之舵;我们要从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寻找力量源泉。我们要以知青时的习总书记为榜样,要像他一样笑对困难,像他一样志存高远,像他一样脚踏实地,像他一样终生学习,像他一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清风宁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