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的湖面训练不出优秀的水手,温室里的花朵经受不住风雨的洗礼。习近平总书记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年轻干部,要想成才,就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磨炼。
1969年初,不到16岁的习近平来到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插队。又旧又暗的土窑洞,村民们一天早晚两顿喝稀的,中午才能吃一顿耐饱饭、一到夏天就成了跳蚤窝……恶劣的生存环境,让一起来的知青望而生畏,然而,青年习近平不仅没有退缩,还在这里“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他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从开始拿的工分还不如妇女高,到成为一个壮劳力,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不换肩。晚上,他挑灯看书,就着微弱的煤油灯光,一看就是半宿,第二天早起,吐出来的痰都是黑的。他看的书,包括古、今、中、外,文学、哲学、自然科学等等。
做了大队支部书记以后,他带领村民打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破除了“沼气不过秦岭”的言论。他带领村民打坝造地,多种经营,退耕还林,还先后办起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等,让家家户户过上了好光景,山绿、水清、天蓝,为梁家河的后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和精神的基础。他下定决心,今后有条件有机会,要做一些为百姓办好事的工作。他相信这里的明天会更好。他更愿意看到的是“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成为为人民做有益事情的好人才。”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命运从来不会辜负拼搏奋斗的强者。在青年习近平的努力拼搏下,在各级党组织的关怀培养下,习近平从一个知青成长为支部书记,再到县级、省级领导干部,再后来成为国家领导。他的经历启示年轻干部要到条件艰苦、矛盾复杂的环境中去锤炼自己、提升本领、增长才干,他的经历激励年轻干部要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牢记初心、砥砺前行,要振兴乡村经济、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拼搏奋斗,勇创辉煌!
(责任编辑:清风宁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