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廉洁文化 > 廉政文学 > 正文

文化与“不朽”

作者:费孝通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23日 14:40字体大小:

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像唐朝的诗人李白, 他作为一个人, 他的生物性决定了他必然会逝去, 但他的诗作, 连同他的诗的风格, 都保存在各种文献中。李白是一个具有有限生命的“人”, 而他的诗和诗的风格, 则是“文化”, “人”是会消失的, 但“文化”保留下来了, 社会长存, 文化不死, 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能保留, 还能传递, 还能影响别人, 能激发别人的灵感, 实现“再创造”, 所以传统可以成为新文化生长的土壤。

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理解文化,“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式下, 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 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 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人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 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

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 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 更深层、更抽象的很多东西, 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 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进一步说, 文化的传承, 也同样包含了“社会”的传承。比如说, 社会的运行机制是随文化传承的, 社会结构, 同样是伴随文化传承下来的。一个社会基本的结构, 夫妻、父母、社区结构, 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是先人传下来的, 是晚辈向长辈、后人向前人学来的。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 但只有在继承中才可能有创新,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研究社会也好, 改革社会也好, 绝不能抛开历史, 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 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 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 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

同样, 像我们今天的这个“中国”, 虽然是在一场摧枯拉朽的革命之后建成, 但我们今天的社会结构, 并不都是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一下子凭空创造出来的, 它是过去几千年社会结构演化的继续, 是和过去的社会密切相关的。新中国建立时期几亿人口的思想、文化、价值、理念都是从此前的历史中延续下来的。谁也不可能把一个社会中旧的东西突然“删除”、“清洗”, 变成空白, 再装进去一个什么全新的东西。我们中国的革命, 形式上是“天翻地覆”、“开天辟地”, 实际上, 它是建立在中国社会自身演化的内在逻辑之上的, 是中国文明演进中的一个连续过程的一个阶段。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历史文化积累过程是不间断的、永恒的、全方位的。

(责任编辑:清风宁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