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廉洁文化 > 廉政文学 > 正文

【父母助廉】身体力行,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作者: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2日 09:20字体大小: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子女顺从父母的意愿、听从父母的教诲是孝顺的表现。而父母的言行举止也深深地影响着子女性格的形成,所以,父母在助廉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子女的廉政楷模,在日常生活中要通过一言一行熏染子女、影响子女。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给予子女的爱是深厚的,但溺爱和放纵却形同“杀子”。合格的父母总是会考虑子女的未来,不会贪图眼前的小利小惠,也不会让子女变成鼠目寸光,为了蝇头小利而出卖灵魂的人。他们会时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以身示范。

《三国志·魏书·胡质传》中记载:在三国两晋初期,胡质本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吏,至魏文帝曹丕当政时,他任职东莞太守。他在职的九年间,东莞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后来他出任荆州刺史,把当地同样治理得井井有条。公元250年,胡质因病去世。当时胡家可谓“家无余财,唯有赐衣书箧而已”。胡质为官清廉,不屑于靠阿谀逢迎,也从不以贿赂开路。朝廷见其一生两袖清风,爱民如子,便下诏书褒奖他的廉洁品质,同时“赐其家钱谷”。

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胡质的儿子胡成自幼耳濡目染,从小就品质高洁。胡质还在世的时候,有一年,胡威去荆州看望父亲。因为胡质不贪不占、为官清廉,所以家中颇为清贫,无车无马不说,连仆人也没有,所以胡威只能独自一人骑着毛驴去荆州。在客栈住宿过夜时,他自己动手劈柴、做饭。住在客栈的其他过往客人得知他是胡质的儿子时,不禁既惊讶又钦佩。

抵达荆州之后,胡威只逗留了几天便要返程。临行前,胡质想拿点什么给儿子带上,以表为父之心。可是他因为清正廉洁,身边没有什么像样的东西,最后翻出一匹绢给了儿子。想不到胡威不但不收,还问父亲:“人家都说你廉洁奉公,为官清白,这匹绢是哪儿来的呢?”胡质一下子愣住了,转而解释说是自己节省下来的。胡威这才收下。

后来胡威也接连做了徐州刺史、青州刺史等,他任职期间也和父亲胡质一样,秉公办事、奉公守法,一心只为造福百姓。

胡门父子的廉洁事迹传到晋武帝司马炎耳中后,他大为感动,马上召见胡威,当面赞赏了两父子清正廉洁的行为,还问胡威:“你和你父亲谁清廉?”胡威回答:“我父亲远在我之上!”晋武帝询问原因,胡威说:“我父亲不希望别人知道他清廉,而我生怕旁人不知道我清廉,所以我远远不如我父亲!”

太康元年(280),胡威去世。由于他为官廉洁,政绩斐然,朝廷特追封他为镇东将军。

身教胜于言教,父母在子女教育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塑造子女高尚的人格、正派的品行意义非凡。子女同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的一言一行他们都看在眼里,从而会有习惯性的“模仿”,因此父母的所作所为很容易被子女“复刻”。

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廉洁表率,严以律己、言行一致,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那样只会给子女造成“错觉”,让他觉得廉洁是做给别人看的。

在引导子女廉洁上,不同的父母要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父母对“不同的子女”也要有所侧重。

第一,父母和子女都是领导干部。当一个家庭里的成员都是身居要职的干部时,他们每个人都要提高警惕,禁止越入雷池一步。父母身为长辈,要时刻督促子女的言行,同时自省自查,发挥“榜样的力量”。

第二,父母是领导干部。这样的家庭结构往往更容易“产生事端”,因为很多子女会借助父母的权力谋私,而父母出于对子女的爱,也往往容易纵容子女的越界行为,久而久之,便为个人贪腐播下了邪恶的种子。所以,这样的父母更要公私分明,以“律己”来“育人”。

第三,子女是领导干部。父母虽然“不在其位”,但是作为子女最坚强的后盾,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不要在廉政建设上拖子女的后腿。父母应当时常关注国家政策,做一个在子女思想动摇时的“不倒翁”,让他们有人可“扶”。

和谐美满、崇廉拒腐的家庭并非某个人的专利,社会这个大家庭需要每一个小家庭的积极努力。为人父母者,要善于从每一处生活细节入手,做一个让子女随时都能安心依靠的人生舵手。

陶母是东晋名将陶侃之母。陶侃出生几年后,父亲陶丹因病去世。无奈之下,无依无靠的陶母便带着年幼的陶侃回到娘家,做些纺织活计糊口度日。陶母非常重视教育,当陶侃学成为官,临赴任之际,她把儿子叫到身边,谆谆告诫道:“侃儿,为娘辛苦了一辈子,现在你终于长大成人,也有了出头之将赴任,为娘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为你饯行,这三件土物你带在身上吧。”

陶侃到任后,打开母亲给他的包袱,只见里面有一块土、一只土碗和一块白土布。陶侃有些奇怪,但转念一想,当即明白了母亲的意思。土块,是告诫他不能忘本,要永远记住故土;土碗,是教导他不要贪图享乐,要永葆本色;白土布,是警示他为官要清清白白,廉洁奉公,为民造福。陶侃把母亲的教诲铭记于心,在仕途上勤于政事、廉洁自奉。

陶侃曾在县里做过“监鱼梁”,主要管理渔业。一次,同事们偷着从鱼库里取出一些鱼做成糟鱼送给陶侃,因为他生活过于俭朴,同事们希望他能补补身子。陶侃拿到鱼后内心不安,一想到一生清贫的母亲,就更舍不得吃了,便派人给母亲送去了。陶母非常欣慰,可问明鱼的来历后,不禁神色骤变,把鱼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还附上一封信。

陶侃收到鱼后大惑不解等看完了母亲的信后才恍然大悟。母亲在信中写道:“你是为官之人,但却把公家的东西送到家里,你真的以为我会收下,并为此高兴吗?不!我不但不高兴,还很担心你!现在你出任监鱼一职,便把官府的鱼送回来;他日你成了县令或是官职更高了,岂不是要把官府的钱粮都搬到家里了吗……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贪腐就是从他人的小恩小惠和个人不以为然的“贪公肥私”开始的。陶母及时地将儿子将要犯的错扼杀在了摇篮之中,不可谓不是“大义”。子女事业有成是父母最欣慰的,但为人父母要明白子女的成就因何而来,是不是足够正派、足够无愧于心。                         


来源:人民日报出版社《新时代家庭助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