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总工会作为全市各级工会组织的领导机关,本应全心全意为职工群众服务,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和民主权利。但贵州省清镇市总工会领导却打着为职工群众谋福利的幌子,套取资金、虚列开支、巧立名目、中饱私囊,顶风违纪私分公款。
贵州省清镇市纪委近日查处并通报了该市总工会虚列食堂开支发放“福利”,特别是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仍超标准、超范围发放多项津补贴,以及制作假账、销毁证据、搞攻守同盟、对抗组织审查等严重违纪问题。
一夜之间,该市总工会从上到下“全军覆没”,从主席、纪检组长到会计、驾驶员在内共9人被立案调查。目前,该市总工会党组书记、主席刘登玺已被移送司法机关。
茅台酒、高档烟变成“福利”发放
据调查,从2011年至2015年,清镇市在编职工只有9个人的总工会违规违纪发放的各项补贴金额竟高达300余万元。违规发放各类奖金。一年当中,1月、3月、6月、9月、12月等五个月分别有季度奖、半年奖、年终目标奖等不同的奖金发放;顶风违纪发放春节家属联谊活动会务费、超市购物卡、茅台酒、中高档香烟等,并借职务之便将单位笔记本电脑、照相机、移动硬盘等办公设备变为私有。
调查发现,为套取资金,清镇市总工会在食堂账目上做假,无论是周末、国庆、还是春节,食堂都天天“开伙”,天天“采购”,有些只有30天的月份,账目还做出了31日。翻看2013年5月的账目,土鸡、牛肉、猪肝、带鱼、牛奶等频频出现,绝大部分日采购额都在800元以上,有的超过千元,人均100多元。
2013年10月1日至12日,国庆节占了7天,但食堂仍然“消耗”了1625元的蔬菜、1050元的肉、427元的菜油、307元的大米和189元的面条。按照账目数额和单位人员测算,在这个食堂,每人每天要“吃”两斤大米、两斤猪肉,一斤以上的菜油。
经核实,利用这个仅有13人(含临时借用人员)就餐的职工食堂,总工会领导虚列开支,制作假账,从中套取资金近20万元私分给在职干部职工。
“会前商议沟通,会上研究决定,不做会议记录,不出会议纪要,报表不留痕迹,用主席办公会代替经审委,工会这些人将纪律和规矩当成了‘稻草人’。”纪律审查人员说。
执迷不悟,不收敛、不收手
2014年8月,清镇市纪委在检查各单位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时,发现清镇市总工会违规违纪发放津补贴的“苗头”。市纪委立即打招呼、提醒,并将违纪问题在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点名道姓曝光,对总工会主要领导进行了约谈。市纪委主要领导还亲自参加总工会的民主生活会,会上专门进行了提醒和帮助,希望通过“咬耳朵、扯袖子”让违纪人员警醒,使其悬崖勒马,提供“迷途知返”和回头的机会。但清镇市总工会领导仍阳奉阴违,不收敛、不收手。
今年5月,在贵阳市纪委开展的交叉检查中,检查组再次发现该工会的问题。接到贵阳市纪委的“转办函”后,清镇市纪委成立调查组对该案件进行查办。随着调查的深入,发现清镇市总工会上至主要领导,下至一般工作人员都存在违规违纪问题。
今年6月底,清镇市总工会机关干部职工共9人分别被立案审查。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据经办此案的清镇市纪检监察干部介绍,调查期间,该总工会仍执迷不悟,通过各种方式躲避责任,对抗组织调查,单位上下统一“口径”,订立了攻守同盟;有关责任人编造虚假会议记录、篡改会议记录本、删除电脑内的文件、销毁套取食堂公款发放登记原始表册等,企图伪造、销毁证据,给案件办理制造了许多的障碍。
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调查中,清镇市纪委加大办案力量,在原有的20名办案人员基础上又增派20名纪检监察干部和财务专业人员加班加点一张不漏地翻阅总工会2011年至 2015年的财务票据,历经1个多月,对各种票据进行研判、比对,还专门聘请专业人员通过恢复电脑删除数据还原相关证据。缜密的调查最终发现了伪造的会议记录前后笔迹不同、开具假发票套取公款、虚列食堂开支套取资金私分等破绽。
以案明纪,敲警钟、强震慑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清镇市总工会领导总认为“犯点小毛病,领点‘福利’是小事”,殊不知已经触碰了“红线”、闯进了“禁区”。
该工会被“一锅端”,给当地党员干部留下深刻的警示与反思。刘登玺在忏悔书中说:“我们忽视了党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低估了党中央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决心,对自己要求不严,还心存侥幸,以为集体研究的事情不会被追究,以为‘法不责众’,最终自食苦果。”
为了警醒和震慑更多党员干部,目前,清镇市纪委将该案在全市进行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并要求全市各单位立即对本单位财务进行全面自查自纠。同时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微信平台向各相关单位主要领导编发廉政短信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以案明纪。该市还安排纪委班子成员对住建、国土、安监、发改、交通、教育等重点部门领导及重点科室负责人进行提醒谈话。截至目前,已先后有16家单位干部职工主动上交违纪资金150余万元。
(责任编辑:清风宁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