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再读《论语》,当读到《雍也篇》“行不由经”的故事时,使我油生许多感慨。
“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孔子有一个关门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他学有所成,年纪轻轻就做了武城的长官。有一天他去拜望老师,孔子问他,你在那里做官,发现人才了没有?子游恭恭敬敬的回答:有啊,我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手下,走路不走捷径,如果不是紧急公事需要讨论,他不曾私下来到我的住处找我。
“行不由径”这个故事看似简单,实则有深刻内涵,它至少说明了两点。
首先,子游得到孔子真传,是一个好领导。他之所以对澹台灭明高看一眼,是因为这个下属踏踏实实做事,不搞团团伙伙,不故意和领导套近乎,不汇报工作时一般不找领导。子游欣赏的是澹台灭明这个不走捷径、“不通世故”的君子。也由于子游的正直,才培养出了“行不由径”的好下属。
其次,澹台灭明是一个懂规矩、守纪律的好下属。“小径”反正已经被人踩出来了,你不走他走,多省事呀?但他走路不抄近道,办事不走捷径,守规矩,有原则,重细节,到该汇报工作的地方汇报工作,不是公事,坚决不去领导办公室或家里拜访聊天套近乎,他具备了一定的修为和定力。
再联想到现实生活当中,一些同志不注重工作出彩,而想着怎样走捷径、抓亮点,有事没事不分场合借汇报工作为由和领导套近乎,自认为情商高,想在领导心目中留下个“会来事”的好印象,其实是在给领导添乱,打扰领导的工作。
在什么场合汇报工作,是否确实必要汇报工作,看起来是小事,实际上是衡量干部有没有决断能力,有没有规矩意识,上下级之间是不是清清爽爽的同事关系的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党的团结统一,不仅要靠共同的理想信念、严密的组织体系、全党同志的高度自觉,还要靠严明的纪律和规矩。”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只有牢固树立规矩意识,我们党的事业才会兴旺发达,我们的社会才会井然有序,我们的各项工作才会有条不紊的推进。
《淮南子》有言:“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规矩意识是一个人的思维习惯,一种人格修养和人生态度,更是一种良好的政治品格,需要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把这种意识扎根在灵魂深处,从工作、生活点滴小事做起,慎思慎行,慎独慎言,让“讲规矩”“守规矩”成为一种习惯和行为自觉。在为官、处事和做人等方面,认真学习“规矩”、切实践行“规矩”、坚持维护“规矩”;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牢固树立“规矩”意识,让“讲规矩”成为一种自觉遵循。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要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牢固树立规矩意识,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干事创业上,我们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