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列传·第五钟离宋寒列传》中说:“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希腊也有一句谚语:“模范比教训更有力量。”这两句话说的都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的确,从古至今,在家庭中,作为子女榜样的父母,对于子女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因此,树立良好的榜样,营造廉洁的家庭氛围,是父母在助廉上能够,也是应该做出的最大贡献。
腐败行为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必须严加防范。父母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善于明辨是非,这样才能在家里树立一面“廉政大旗”。
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包拯,一生清正廉明,两袖清风,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包拯一生为官廉洁,不畏强权,既得到了人民的爱戴和称赞,也深得皇上的器重。而他的所行所为,更为子孙后代做出了表率。
包拯非常看重对子女的品质教育,在他看来:“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因而他教导子女要廉洁从政,做好百姓的父母官。晚年时期,他对子孙后代在为官上有这样一番教导:“后代子孙为官,如果有贪赃之人,罢官后不准他回到家乡,死后也不准埋葬在我家的墓地中。如果有谁不按照我说的去做,那么,他就不是我包家的子孙!”为了让子孙后代铭记这一训诫,他特地让人在石碑上刻下文字,镶嵌在家里的墙壁上,目的就是让包家子孙后代都能随时念诵,永世不忘。
父母有义务监督和管教子女,这是身为父母的天职。父母是最了解子女的人,当他们面对极大的物质诱惑时,是往前一步,怀有侥幸心理去冒险,还是马上抽身而退,守住内心底线,这些父母都可以通过子女的一举一动来进行判断。当发现子女有这方面的思想矛盾时,要积极、冷静地为他们分析贪腐的危害,帮助子女一同抵制腐败诱惑。
父母的言行举止如同火红的“烙铁”一般,会在子女身上留下永恒的印迹。这种影响通常都是根深蒂固的,子女身上表现出来的许多品质都来自父母。虽然长大成人之后,作为社会上的独立个体,他们也会有独属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但父母的导向作用依然明显,所以父母助廉也就成了转化、杜绝子女产生贪腐思想的关键所在。
牛玉儒是呼和浩特市党委原书记,他思想端正,廉洁从政,展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而他的清正廉洁与他父亲的教导密不可分。
他的父亲是一名老党员,思想深处有着不可磨灭的党员风骨。且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他告诉儿子:“当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不然如何让手下的人服你呢?”他从不要求儿子为他做什么事情,他说:“我不要求他为我做什么事,只要能够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就行了,我只怕他不能始终如一,不能一直做得那么好。”除了对儿子有满满的寄托,他也坚决排斥有人以牛玉儒的名义走后门、搞关系,他本人就更不会给儿子添麻烦了。他说:“我家世代务农,到了玉儒这儿一辈出了个做官的。现在的社会重视物质利益,碰到意志不坚定的,很容易被拖下水,这是让我最担心的。但这不是我担心就可以解决的事情,必须他本人下决心才行……我很担心他犯错误,可一听说他干得挺好,我比谁都开心。天底下做父母的哪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的?”
古往今来,“前腐后继”者大有人在。究其根本,无外乎“物质”二字。一个人不能守住本心,易于被外物所迷惑,就很容易走上贫腐之路。归根结底,还是他的信念不坚定、意志不坚定、立场不坚定。此时父母的重要性便会凸显出来。做好表率,传承家风,教导子女廉洁从政。而人是善变、多变的,在利益和私欲之下,变成贪赃枉法、利欲熏心的人也是轻而易举的。所以,父母的督促、提醒至关重要。子女也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唐朝监察御史李畲手握重权,主要负责朝廷官员的考察任命工作。一次,官仓的卫兵给李家送去了俸禄米,李家人量过之后发现居然多了十五斗。李畲问及原因,卫兵说:“送米向来都是只多不少,这是仓官吩咐的,下次一定会多多注意。”李畲回道:“下不为例。”
李畲的母亲是一个贤德之人,一向奉公守法。她得知此事后,对李畲说:“儿啊,官仓为什么要多送来米粮呢?这些多出来的我一粒也咽不下去啊!人心不足蛇吞象,今天能贪米,明天就能贪金!”听母亲这样一说,李畲犹如受到当头棒喝,一边向母亲谢罪,一边吩咐卫兵把多余的米粮如数送回。此后他在工作中也时刻把母亲的教导牢记在心,清廉为官,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赞誉。
子女在父母眼中永远是孩子,不要单纯地认为子女长大成人了,当了领导干部,可以管很多人,就不用自己再去操心了,于是便放任他们去做任何事。对一切都不闻不问,殊不知。子女往往会把父母的缄语当成“默许”。认为他们赞同自己的处事风格和想法,从而一次次试探底线,直至跌入深渊。
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定。”父母的阅历更多,即使作为导干部的子女早已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深谙为人处世之道,“人无完人”,谁也不能信誓且且地说自己可以把所有事情都办得要妥当当。这时候,往往需要“老人的智慧”。父母在人生路上积累了宝的经验,这些都可以成为子女处事时的重要参考。
父母也应该主动帮助子女“明辨是非黑白”,有时候看起来是一坦途,但实际上却荆棘丛生、布满陷阱。因而,在子女阔步向前之时,父母要适当地“踩刹车”。
来源:人民日报出版社《新时代家庭助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