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朝顺治十八年,于成龙接受朝廷委任,远赴荒蛮边鄙的广西罗城担任县令。当时罗城刚归属清朝不到两年,人心尚不稳定,此前的两任县令,一个不幸身亡,另一个则逃之夭夭,家人劝阻于成龙,谓此行凶多吉少,但于成龙定下决心“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
初到罗城,景象凄凉,偌大县城只有6户人家,县衙也只有十分简陋的3间破旧不堪的茅草房,根本住不得,他只能暂且栖身于关帝庙中,同来的5名仆从或者病死,或者逃走,只剩下于成龙孤零零一个人,但他凭着坚定的意志,强撑着病体留下来。3年的时间,于成龙严惩案犯,平定治安,为民建宅院,修城墙,招募流民,恢复生产,访察农事,奖励勤劳者,劝勉懒惰者,终于,罗城大治,由原来的一片不毛之地,迅速转变为人民安居定业的一方乐土。
后来,于成龙突出的政绩受到两广总督金光祖的重视,并举荐他为四川合州知府,于成龙为官数载,一贫如洗,甚至连赶往四川的路费都没有,他离开罗城的时侯,百姓倾城而出,拦住道路,呼号痛哭送了于成龙几十里,场面可谓感人至深。
再之后,于成龙任知州、同知、知府、道台、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为官二十余载,无论身在何处,他都呕心沥血,功绩显赫,举优劾贪,宽严并济,所到之处,天清月郎,官吏望风改操。
官位越来越高,但于成龙艰苦廉洁的生活作风一直没有改变,在饥荒的年月,以糠代粮,节省粮食周济百姓,终年不知肉味,一生都穿着粗布衣。不仅自己如此,于成龙还要求自己的属僚也清廉为官,据说,当他徒任两江总督的消息传出来,南京的布价立时大涨,因为当地官员为了迎接于成龙的到来,都换下原来的绫罗绸缎,改着布衣。
于成龙每次迁徒都是一卷铺盖走人,他于两江总督任上辞世之际,家中所有,不过相当微薄的粮食和几件破旧衣服。于成龙逝世时,南京城中,无论男女老幼,为其痛哭,奉送香火者数以万计,而康煦皇帝也破例亲自为于成龙撰写碑文:“……尔于成龙,秉心朴直,莅事忠勤,而考其生平,廉为尤者……尔能坚守夙操,无间初终。古人脱粟布被,或者嫌于矫伪,尔所谓廉,本于至诚。”
古人远去,但其不朽的灵魂却让我们肃然起敬。复述完于成龙的故事,让我想起习总书记的名言:“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身为党员干部,我们应该在自己心中立一个像于成龙这样的榜样,积极响应国家激浊扬清的号召,从点滴做起,从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做起,做到“慎独”“慎微”“慎初”“慎交”,永远让廉洁春风沐浴身心,做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干部。
(责任编辑:清风宁陕)